北京水危机应对:城市发展应与水资源协调

[2014-07-03]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作为北京市流域面积最大、支流最多的水系,由于上游各条支流污染严重,导致北运河在短短二三十年间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就由清澈河流变成了“污水河”。 资料图片


          在北京的五大水系中,潮白河水系水质最好,永定河水系排第二,蓟运河、大清河和北运河水系总体较差,污染严重。

“从总体情况来看,北京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,需要引起高度重视。”姜文来对记者如此表示。

姜文来指出,北京的地表水污染空间分布非常明显,在河流的上游,即尚未流经城市的河流,污染程度低;经过城市后,水质变差。

“北京水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集聚区,北京城区河流几乎都丧失自然地表径流,变成排污排水河道,这是因为人与河流和谐相处出现了很大的障碍。”

北京市地表水污染之所以如此严重,在姜文来看来,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:

首先,水资源严重短缺。姜文来说,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,近12年来北京市降水量减少19%,水资源总量减少43%,入境水量减少77%,两库来水减少79%。可用水资源急剧减少,导致没有适当的径流补给河道、水资源承载力降低,加重了河流的污染;

其次,污水的排放没有得到全部控制。尽管北京的污水处理率整体很高,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污水没有进入市政管道得到处理;

第三,人口高度集中,污染负荷大,加大了地表水污染;

第四,污水处理标准不能满足环境的需求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不足,有多方面的原因,如在建设初期,设计能力不足,城市迅速发展、人口迅速增加导致污水排放量增加等,这些可以通过扩容逐步解决的。

针对北京地表水的污染现状,中国水利学会李贵宝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虽然近年来北京市的河流和湖泊水质在逐步改善,一些河湖水质由差逐步变好,部分无水河段也变得有水了,但仍有不少河流,如肖太后河、马草河、小龙河、玉带河等改善不大或有所下降。

“但若按河流的长度总体来评价,水质是下降变差的。”李贵宝说,2006年,北京市Ⅱ类、Ⅲ类水质的河道达到58.7%,2008年为51%,2010年为48%,可以看出是逐年递减的。

“之所以发生这个变化,一方面是因为污水排放总量逐年在增加,如2006年全市污水排放总量为12.9亿立方米,2008年为13.20亿立方米,2010年为14.17亿立方米;另一方面是某些污染较重的河流相对较长、所占的比例较大引起的。”李贵宝说。

李贵宝曾多次跟随绿家园“乐水行”活动行走清河,但是每次感觉不一样,“2008年举办奥运会前后走清河的确感觉不错,但最近走清河,感觉水质明显发臭有味了。”

“其实这些年来,北京市对清河治理下了很大的功夫,特别是清河整治工程的建设方面,还获得北京市优质工程和‘长城杯’工程奖。”李贵宝说,政府部门一直在解决包括清河在内的水污染等问题,可是由于各种原因,解决问题的速度总是赶不上群众要求的速度。

李贵宝说,清河北岸有一家污水处理厂,最初是按处理190万人的生活污水并适度超前的规模建设的,但如今清河区域至少有260多万人口,“污水处理能力低于污水来水量,那处理不了的污水不就直接排放出来了吗?可见,造成清河水质不佳的根本原因,是人口增加太快,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却相对滞后。”

对此,李贵宝认为,从宏观上来说,是城市规划出了问题。

“规划虽然不能很超前,需适度,但必须及时根据发展来修编规划。清河区域的发展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。清河周边城市开发热情高涨,导致了规划明显滞后于人口增长。政府觉得每批一块地,对市政基础设施的要求可能不大,但批的地、盖的楼加在一起,其影响可就大了。”

李贵宝说,政府部门应把经济、社会和生态环境这几方面的效益进行统筹考虑,“每过两三年,就应该回头看、回头查规划与落实的匹配情况,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强化前期规划,避免再出现投资滞后于发展的尴尬。

据了解,目前,清河污水处理厂正在扩建,北小河污水处理厂正在升级改造,北京市水务局正委托北京市规划委对清河第二再生水厂选址,预计2015年建成投产。但即便如此,清河是否不会发臭了呢?仍很难说。

反思 如何解决北京“水危机”?城市发展应与水资源协调

北运河水系的污染仅仅是我国城市地表水污染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在很多城市,地表水污染问题正在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。而这一点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北方城市尤其明显。

北京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。为了解决水的问题,北京在处理污水和再生水利用方面走在了全国前面。数据显示,目前北京市再生水利用达到了每年7亿吨的规模,占全市总用水量的19%。

尽管如此,北京地表水污染严重污染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而多年以来,北京走了一条“以都定水”的发展模式,这种模式导致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成本越来越高,水资源严重短缺,成为了城市发展最主要的“瓶颈”因素,并且城市用水安全风险越来越大。

一切都表明,这种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。面对水资源短缺和地表水严重污染的现状,对于北京这个有着近2000万人口的大都市来说,走怎样的水资源利用道路,才能撑起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?

“从实现北京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,应当在水资源的约束下统筹和平衡人口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。”周晨说,将城市、人口的规模和活动强度,保持在水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是当务之急。

为此,他建议通过调整城市职能和产业结构,控制城市建设用地,避免过多人口聚集在缺水的北京。

“产业结构可以决定人口规模和人口去向,比如将耗水型企业迁入富水地区,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丰富地区,这样有利于城市功能调整,有利于实现北京人口总量控制,也有利于自然系统的生态恢复。”

周晨还表示,应该通过运用经济手段调控水资源。设定水资源定量消费红线,在补贴低收入群体的前提下,对超越红线的部分用水量收取重费,引导市民节约用水;设定区别水价,对高档洗浴中心、温泉、高尔夫等高耗水的项目施以重税,限制发展。

在采访中,不少专家对记者表示,无论是海水淡化,还是“南水北调”,都只能暂时缓解北京的水资源危机。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北京水资源危机,还是要立足北京当地。

一是要加大污染处理力度,修建先进的城市污水处理厂,提高再生水利用水平,并且要采取多种措施,建设多种形式的雨洪利用工程,力争使北京雨季的降雨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。而这些举措从技术角度讲并不难,做好这一点,将在很多程度上缓解北京水资源危机。

二是在经济发展中尽量采用那些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发展经济,把水污染降到最低限度。通过保护农田、森林、绿地、清洁的空气和水等措施来实现生态协调。

三是立足于城市所依托的自然区域,来调整城市人口,减少水资源需求。

“只有最终理顺城市与所依托的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,维护流域水资源的正常循环,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恢复,才是解决北京水资源问题的根本途径。”周晨说。

马上就评

留住雨水滋润北京

原二军

对于缺水严重的北京城来说,一场酣畅淋漓的“及时雨”应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。然而最近几年来,一遇到大暴雨,北京却面临着尴尬:排水设施滞后,城市内涝频发,财产损失严重。7月21日的特大暴雨更是在短时间内把北京变成水乡泽国的同时,还导致重大人员伤亡。干涸的北京在“解渴”的同时被抹上了一抹暗淡的底色。

一方面是几乎所有河流都被污染,水资源严重短缺;另一方面却是每每在大雨来临之际整个城市陷入洪涝困境,雨过天晴,雨水又白白流走,导致大量水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。“缺水”和“怕水”这一矛盾体在北京奇异般地得到了体现。

如何留住雨季的雨水、把洪涝变成可以利用起来的水资源,对于地表水污染严重、水资源极其短缺的北京来说,应该是暴雨过后需重点思考的问题。

根据北京市水务局统计数据,北京多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,城镇每年可利用的雨水量达到2.3亿立方米,而目前城镇建设的雨水收集系统收集水量不到2000万立方米,雨水利用空间很大。如果能在最大程度上把这部分雨水利用起来,不但可以减轻北京市政防洪排涝的压力,更为缓解北京水资源严重短缺提供了一条稳定的来源。

其实无论是与“南水北调”、还是与海水淡化相比,雨水利用都更经济。有数据显示,雨水净化成本约为0.2元/吨,中水成本平均2元/吨,海水淡化成本5元~6元/吨,雨水处理成本最低,更别说与将来“南水北调”的高水价相比了。而和传统的排水管道相比,新型的雨水收集管道在成本方面并不高,但发挥出来的综合效益突出,还可以节省城市排水设施的运行费用。

雨水收集是个低成本、高效益的项目,尽管北京这些年来也做了一些雨水收集的项目,但规模都比较小,整体发展步伐缓慢。为什么没有大规模发展起来?除了人们对雨水利用认识不足、没有切身体会到缺水程度之严重外,和政府部门没有把雨水利用纳入城市规划范围、没有出台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法律有关。

在美国、日本、德国等雨水收集做得比较好的国家,除了形成了一套规范性的收集体系之外,还进行了专门的雨水收集立法,通过把法律手段、技术手段、经济手段、管理手段等综合起来,多管齐下,实现了雨水有效利用。

在2006年时,北京市水务局等部门曾发出《关于加强建设项目雨水利用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新改扩建项目建设雨水利用设施,但没有立法。当北京一次又一次陷入暴雨带来的洪涝灾害时,现实已经要求相关部门必须把雨水利用真正提到日程上来,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雨水收集方面的经验,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、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,将雨水利用纳入到城市规划中,让宝贵的雨水变成资源,而不是肆虐的灾害。

文章来源:中国环境报

上一篇:公共场所集中空调卫生管理有新规

下一篇:我国制冷设备行业发展趋势分析



关注微信

冷却设备在线
电话:010-67832070       邮箱:ccti2012@163.com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板井路69号世纪金源商务中心12FB (京ICP备13051304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