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入2014年之后,几乎所有的中国主流空调品牌,都推出了智能化产品,已经或即将发布智能化战略。无论是IT软硬件技术创新、互联网平台发展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,还是空调企业的IT化努力,都在证明“智能触云”潮流已经势不可挡。在一切逐渐清晰但又不够明朗的时候,各空调企业的“智能触云”解决方案孰优孰劣,自然难分高下。不过,从功能实用的角度,只要这个创新融合有利于提升顾客体验,都是有价值的。这个时候,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来欣赏各家企业的解决方案,将更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进步。
毫无疑问,以大数据、云技术、互联网平台为特征的信息产业,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包括空调产业在内的制造工业转型升级。移动通讯产品(手机)、电视产品(智能电视)是率先实施智能触云战略的产业,空调产业紧随其后。不管是产品的智能化,还是服务内容的智能化,它们的核心思想都是为了更好地提升顾客体验。那么,空调企业们在实施“智能触云”战略时,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考虑呢?
首先,要分清工具和根本,抓住关键点。过去,工业和信息是原本不搭界的两个产业;现在,工业和信息既是可以区分的两个产业,也是两个密不可分、相互融合的产业。空调企业纷纷拥抱信息化浪潮的时候,我们一定要清楚,信息化只是促推企业腾飞的工具,做好制造工业才是自己的根本。所以,尽管今天的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,空调企业在提升智慧化能力的时候,一定要量力而行,扎扎实实地把产品做好是关键,制冷制热和适合的湿度及洁净度,依然是顾客最关心的。这一点,掀起全球空调产业第三次革命的志高空调显得相当冷静,一方面把握住了大趋势,成为了潮流的引领者;另一方面,则从公司发展战略的需要导入了精益制造,造出最好的产品,不断提升现代制造水平,让信息化浪潮不至于失去母体依托。
其次,智能产品是基础,产业智能化更重要。当前,仍然有一部分人以孤岛式思想看待当今的智能空调产品。实际上,今天的智能化已经不是过去的产品功能自动化(其操作系统一旦设定,就不可能升级优化),它是包括产品在内的全产业链的智能化,产品和产业价值链的智慧水平大幅提升。有业内专家认为,空调产业一直被视为传统制造业,空调产品的创新也是以厂家技术研发部门的预测,再结合有限的市场调研资讯,围绕产品功能、性能和外观而展开。空调产品的历次更新换代,都是处于封闭式或半开放式的环境中。现在,“上游供应商、品牌制造厂家、销售商、物流商(仓储及运输)、服务商和消费者”之间,不再像以往那样泾渭分明,整个产业链将是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,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交互的孤岛不再存在,一切都将围绕顾客最佳体验而生。
其三,彻底告别厂家主导思维,流程化思维改造组织及运行机制。“视顾客为上帝”,这是来自于西方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,中国许多企业也这样对外宣称。尽管许多企业为了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下了不少功夫,但顾客们似乎并不买单,因为“好货不便宜,便宜无好货”的思维已经根深蒂固。产品和服务”的价格便宜与否,只应该和功能、材质和技术有关系,不应该和好不好有关心,关键是如何让顾客参与以及接受?当大家都在优先考虑自己利益,一切商业努力自然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,这样下去,自然难有真正的满意度。
我们借用信息化新技术、新平台重构产业价值链时,一定要尽可能缩短厂家与顾客的距离,甚至让顾客深度参与到厂家的商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来。空调厂家要建立顾客的信任,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能够无限缩短距离,最好这工厂就像开在自家门口,熟悉的东西自然容易优先占位;二是这工厂的品质标准、工艺水准和制造服务能力透明化,顾客购买产品和服务时内心不会忐忑不安;三是如果这工厂在做产品和服务的商业价值设计时,尽可能让顾客参与进来,并能自觉履行企业公民责任,顾客的热情和忠诚度必然大幅提升;四是如果这工厂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产业运营效率,把核心功能做好,确保较高的性价比,顾客就不会再简单的关注绝对的市场价格。
其四,系统后台可以复杂化,操作前台一定要简单化。我们认为,在未来的智能触云战略中,即时顺畅互动、即时优化功能、即时解决问题应该是空调智能产品及管理系统的设计指导原则。由于空调产业转型升级之后,将会有不同类别、不同流向、不同来源、不同用途的大量数据要进行交互和开发,这就导致系统架构设计及运行能力要超强。如果再加上在线服务与支付功能,产业渠道进一步扁平化,系统承载压力将更大。但是,我们一定要清楚,涉及到用户的操作前台及入口,一定要简单化和方便化。到了这个时候,空调企业厂家可以视需要进入战略选择,是全部由自己投入,还是合纵连横。尽可能让专业的资源来承担职业职能,前提是做好系统设计和流程化管理及维护。
总之,空调企业的智能触云战略已经是箭在弦上,谁只玩虚的,谁就会把自己玩丢,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战略路径及方法,同时掌握战略推进的节奏及资源投入,才是当前最需要考虑的问题。真正的智能触云战略,不是开一两次新闻发布会就能解决问题的,一定是有系统的考虑和全方位的布局,尤其是人的思维革命。过去的优势,到了未来,不一定是优势。不是未来的优势,一定要舍弃;只要是未来需要的,都需要投入和探索。也许,敢于不断革自己命的企业,最适合在未来继续保持稳健发展!
文章来源:光明网